咨询专线:400-685-8581     加入收藏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建机安全 专家视点 在线学习 政策法规 技能竞赛 教材资料 教学设备 下载中心 公益培训 在线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庄西真:国家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9/9/24 19:52:51     浏览:545

原标题:国家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基于经济社会若干领域的分析

作者简介:庄西真,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常州213001

内容提要:职业教育通过技能积累培植国家现代化的基础,通过教育普及蓄积国家现代化的潜能,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国家现代化的活力,所以职业教育现代化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具体而言,职业教育通过办学模式与专业布局的现代化服务经济转型,通过培育“新市民”群体、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和精准脱贫服务城乡发展,通过标准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输出发展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来服务国际合作。基于此,发展职业教育并非是借鉴“他国经验”的结果,而是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战略下的主动决策。

关键词:国家视角职业教育现代化经济城乡

标题注释: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BJA170088)的部分成果。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近几年被频繁提到的词。无论是现代学徒制试点,还是新的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出台,抑或是一批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都是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发展之路上迈出的一个个重要步伐。但究竟是什么动力推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那么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会失去发展的基准,在本土化问题与“他国经验”中迷失方向。实际上,职业教育现代化有着十分强大的内在动力,它与国家的现代化紧密相关。当我们审视职业教育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的价值时会发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内嵌于一个更大的国家发展图景之中,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城乡发展甚至是国际合作,都渗透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素,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内嵌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国家现代化是整体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实现现代思想与理念的融入和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的过程。无论是城乡一体化还是各领域的信息化,都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在实现这一宏大且复杂的发展目标的背后,必须要认识到教育及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所具备的核心价值。之所以说“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是因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将现代化的思想、理念、技术等直接应用于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人之上。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它所传递的现代化思想、理念和技术与人的社会化、产业发展、社会就业等直接相关,所以它拥有支撑国家现代化独特的方式和价值,而这些方式与价值的基本载体是国家现代化最前沿和最基本的要素——先进技术与精湛技艺。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的影响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职业教育通过技能积累培植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在国家现代化的结构中,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工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主导。这两大产业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转化,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而这种开发和转化的过程蕴藏着大量的技能元素,并在现代社会中以“职业”的形式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格局,也正是在不同类型技能的参与下形成的。从古代手工技艺的代际传承,到现代产业背景下精湛技艺的显性与隐性传递,技能积累构成了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多样化的路径。[1]

古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师徒制,师傅与徒弟之间通过言传身教、模仿试误的方式传递技能,并实现有人身依附关系的技能传承与积累体系。这种技能是一种“经验技能”,随工匠的移动、搬迁而得到移动和推广。它受其担当者肉体的、身体的制约,具有很浓的担当者主体经验性,还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被定性化、法则化地传播。[2]到了近代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导致了师徒制的崩溃。虽然师徒制仍然在经验技术的传承上有所作为,但它在质量和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近代工业发展对工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需求了。[3]相应地,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并成为主导技能传承与积累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以课堂为媒介,以模拟情境中的知识和技能传递为主要手段,为各产业供应了大量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而随着科学对技术影响的不断加深,以及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理念和手段的普及,技能的标准化与高级化也影响职业教育的实施方式与内容,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的交替互动、VR虚拟实训等开始介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职业教育逐渐走向以培养具有个体精湛技艺和标准化技能,并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等元能力的现代产业人才。

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技能积累的方式与内容的背后实际上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无论是个性化的经验技能还是标准化的技能,它们都依托“人”这一核心载体,在工友、师徒、机器等之间流转,并逐渐积累为产业现代化的原始资本。而积累的方式则主要是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如师徒制、学校制、现代学徒制等。职业教育也正是依托技能的积累,培植出产业乃至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普及蓄积国家现代化的潜能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内容,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它不仅传递和积累技能,还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一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具有提升公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功能。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平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则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职业人的培养功能。两者共同为国家现代化蓄积人力资源的潜能。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蓄积国家现代化的潜能:一是职业教育既培养公民素养,也培育专精的职业能力。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尽管学生是按照一定的专业方向进行能力培养,但教育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留给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等公共课。以语文课为例,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该门课的教学目标就包括了“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表述。这些课程能够帮助个体推进其社会化进程,使其顺利融入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而对于职业能力培养而言,由于多年来职业院校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职业能力课程和教学体系,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抓手。尤其是随着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提升,很多职业院校也在围绕人才培养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等工作,希望在人才的技能娴熟度、专业性与创新性层面有所突破。二是职业教育既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也培养人的发展能力。无论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还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具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从而在社会谋得一份职业,实现个体层面的自食其力和社会层面的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为那些愿意在专业能力发展上有强烈意愿和实力的个体提供了升学的渠道。此外,企业在岗与脱岗职业培训制度的建立也为个体挖掘自身潜能提供了外部动力。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友情链接:
首页 | 理事会组成 | 协会文化 | 建机安全 | 名师专家 | 在线学习 | 政策法规 | 技能竞赛 | 教材资料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公益活动
 

主办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Copyright (C) 2007-2008 中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984号-1
网站维护: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廊坊部)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61号,邮编:065000 咨询电话:400-685-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