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专线:400-685-8581     加入收藏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建机安全 专家视点 在线学习 政策法规 技能竞赛 教材资料 教学设备 下载中心 公益培训 在线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视角 >> 正文  
德国职业教育有多强:大众去美国招不到合格工人,只好自己培养了三年

      发布时间:2021/4/28 15:31:44     浏览:668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不管德国的经济成长率有多低,失业率和工资有多高,她的制造业的竞争力与出口总额,也总是高居世界前茅。高工资与高竞争力同时出现,这让许多人感到惊讶、不解。
 
另一个惊人的纪录是,金融风暴之后全球失业率高涨,德国和奥地利的青年失业率都低于8%,而西班牙和意大利却高居56%和38%,欧美各国超过20%的,更比比皆是。
 
为了解决青年失业的噩梦,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拉脱维亚和斯洛伐克,纷纷跟德国签订备忘录,请德国协助建立双轨制的技职教育。
 
更惊人的是,不管德国总体失业率有多高,她的青年失业率不仅比其他国家低,甚至还低于平均失业率。其他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通常是平均失业率的两倍。这样的德国,让很多经济学家跌破眼镜。
 
德国独特的技职教育体制,就是这两项「奇迹」的一大幕后功臣。
 
 
打败美国的德国职业教育
 
《纽约时报》的一则报导,揭露了德国制造业与职业教育体制惊人的竞争力。
 
德国的大众汽车,在美国的田纳西州设立了生产线,带给该州大约 2000 个新的汽车业工作岗位,为此田纳西州政府大手笔地,给大众公司大约5.77亿美元的补贴。大众汽车在德国的工人时薪67美元,但给美国厂工人的起薪,却只有每小时14.5美元,即使加上各种福利其成本也只是每小时27美元,只有德国工人的40%!
 
美国工资这么低,而且政府补贴这么高,那么,德国汽车如何竞争美国汽车呢?事实却与此相反!
 
不管大众汽车是出自德国厂或美国厂,售价全都一样,消费者一毛钱的好处也没分到。此外,德国的奔驰、宝马和大众,继续年年高额获利,德国境内汽车的总产量更是美国汽车总产量的两倍(550万辆对 270 万辆),高成本的德国厂,却远比低成本的美国厂更有竞争力!
 
Why?
 
 
《纽约时报》的这一份报导,还进一步揭露一个中国人很难想象到的事实:美国汽车工人的专业技能,远比德国人差!
 
大众汽车在美国设立生产线之后,发现找不到足额的合格工人,因此只好在工厂内,建立了德国模式的培训系统(三年期的学徒制)。
 
想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必须丢掉经济学教科书的金科玉律和刻板印象,从事实上去了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致胜秘诀。
 
供不应求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球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供过于求以及学非所需的困境时,德国却只有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会选择念大学,另外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选择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有些人是因为志在技术,有些人是因为成绩未达进入大学的门槛。这些年轻人的目标,是在三年以后取得专业证照,这些专业证照的领域分类很精细,从制造、销售业务,到市场营销策略,共有大约350种。
 
德国以两大职业教育体系,来培养上述三百多种具有专业证照的人才:
 
(1)学徒制,主要时间是在制造业(和少数服务业)学习专业技能,而学校的课程则是补足性的,学员每周有三至四天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学徒制的专业技术教育,约一天半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理论课程;
 
(2)以学校课程为主的职业教育,辅以企业的实习,主要是培训女性为主的服务业人才,如护士、幼教老师、老师、医疗助理等。
 
这两个著名的双轨制(dual system),都是以取得执业证照为发展目标,表面上的差异是培训方法不同,实质上是根据职业领域的特性差异,而设计出不同的养成方式。它们的所学,都紧扣着职场所需的技能,不会有「学非所用」的问题,因此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与年轻学员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但是它们的招生名额,却都有限而供不应求,热门的职业类别,更必须有等同于大学入学资格的成绩才申请得到。因为入学的人素质高,而训练过程严谨、没有产学落差,这使得德国制造业的技术工人专业能力,远胜过其他国家。
 
此外,这两种职业教育每年的招生名额,都受到企业界学徒制或实习名额的限制,直接反应企业对未来景气的预期,以及强烈的市场导向性格,使得这两种教育渠道毕业生,很少出现失业。
 
政府机制
 
国际上最注目的,是以企业内学习为主的学徒制,它的校外课程是由三大组织共同建构起来的:执行学徒制培训的企业、该产业的工商协会,以及德国联邦职业研究院(Federal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德文缩写BiBB)。
 
学徒制的训练内容与技能水平,是由全国各地方共约80个自主的法定工商协会(Chamber)指导、监督、考核并认证,而执行这项目的委员会,是由工会代表、雇主代表和教师代表各六人组成。
 
此外,整个训练与认证的过程、内涵和水平,必须遵守德国经济部会同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统一标准与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是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局为各级政府草拟后,再邀集雇主协会、工商协会、工会、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职训专家共同商议与修改后,交给政府部会发布执行。
 
德国联邦职业研究院的委员会,典型地是由八个雇主代表、八个工会代表、八个州政府代表和五个联邦政府代表组成。这个复杂的过程,是要确保这个制度培训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全国统一的高质量,并能在最大极限上发挥「兴利与防弊」的机制。
 
 
政府机制
 
要招聘18岁以下学徒的企业,必须先经官方审查,确认有足够的设备和合格的专职人员,来给予学徒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德国大概只有56%的企业,被认证为合格企业(通常是规模较大的企业)。
 
其次,学徒在企业内接受培训期间,所有相关经费完全由企业自筹,而且需要付给学徒实习津贴,政府只负责学校课程训练过程的所有人事与经费。因为企业要出很多钱来培养学徒,学徒养成过程必须遵守各种规范,去认真培养学徒的专业能力,无法把学徒当廉价劳工使用,因此企业选徒与提供名额都很审慎,通常是企业自己有需要才会招聘。
 
合格的企业中,每年大概只有一半有开放招收学徒的名额,约占全国企业中的25%。想进入学徒制的年轻人,必须先找到愿意接受他的合格企业,双方签合约后才能取得学校的入学资格。因为名额有限,供不应求,因此年轻人要取得学徒制的入学资格是非常竞争的,并非只有升学竞争的失败者才进入这体系;也因此年轻人可以合适发展,而企业则有机会找到真正有潜力的人,并且当做自己未来的员工来培养。德国企业的技术人力素质,远高于其他国家,关键就在于这个制度。
 
在这样的体制下,企业和学员都把这个培训过程,认真当一回子事,学徒制毕业取得证照后,有六成的人会被培训单位留下来继续工作。因为培训过程有严谨的制度,确保受训及格者的专技技能,没有留在原来培训企业内的其他四成学员,可以到其他未招收学徒的企业找工作(约占全国企业中的75%),因此学徒制毕业的学员,很少会在毕业后失业。
 
举世闻名,莱茵模式:市场导向,多方监督,官商合作
 
德国的学徒制常被称为「双轨制」,是因为两个特色:教育的资源与场所是双轨的(整合企业与学校、实务技术与课程知识),制度的建立与监督也是双轨的(政府与企业一起参与)。
 
这个制度的立法与培训过程,充分发挥莱茵制度优势,「劳、资与政府协商,兼顾各方利益,有效监督,促进公平竞争」,「竞争且合作,兴利且防弊」的精神。而且,这种劳、资与政府共同协商、共同治理的精神与特色,不只出现在技术劳工的教育体制里,还瀰漫在德国的各种市场机制里,而迥异于英美经济学思想中政府与市场角色的对立(或泾渭分明),以及市场中资方权力与利益跟劳方对立、冲突(此消彼涨)的特色。因此,莱茵制度又被称为「协商式的资本主义」,以有别于英美的「放任式资本主义」。
 
要了解这个莱茵制度的严谨性与不易移植,可以用英国的经验做对照。为了降低青年失业率,英国在2010年大规模扩大模仿德国的学徒制,以政府补贴鼓励中小企业聘僱学徒。可惜因为没有掌握到德国制的精神(政府补贴就违背了德国双轨制「市场需求导向」的出发点),也没有完整的制度配套而弊端丛生。
 
路虎和美洲豹汽车这种大厂,确实有在教学徒专业技术,但很多英国企业却让这些学徒,去做毫无技术内涵的工作。譬如,Morrisons 连锁超市,就用政府补贴去聘雇了52000员工,让他们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实习」收款机等毫无技术内涵的工作。结果,在2011年到2013年之间,企业主花在员工训练的支出减少了24亿英镑,而不需专长的工作职缺却增加了60%。
 
 
此外,因为没有像德国联邦职业研究院这样的专责机构,没有工商协会等研究、协商与监管的机构,以致学徒制的种类,浮滥到有超过18000种,而挂羊头卖狗肉来骗取政府补贴的案例,比比皆是。
 
再者,英国传统上就不重视学徒制,因此参与学徒制的人,会被当作是没办法从学校毕业的,很难获得雇主的信任。这些因素使得英国想要推动这个制度,更加地困难。再加上英国的雇主可以轻易地解僱劳工,这种文化更不利于需要长期下沉在特定专业技术的学徒制。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上,更是漏洞百出,既没有德国复杂而严密的体系设计,更欠缺有效的监督,因此建教合作,往往变成是企业剥削学生的管道,甚至是不肖学校人员,牟取中介费的机会。
 
此外,中国一方面迷信市场自由化的好处,却又同时迷信知识经济,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所有职业教育体系,都转型为以理论课程为主的科技大学,以致于高等教育的供给量与教育内容,严重背离市场需要;而政府的教育补贴,更是直接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误导高等教育进一步与社会的需要彻底脱节。
 
有这样的高等教育和技职教育,产业升级当然不可能。
 
莱茵技职教育的挑战与困境
 
再怎么严谨地规划的制度,都会有跟现实需要无法完全吻合的地方;现实世界里的制度都不可能完美,关键是谁能有最多的优点和最少的缺点。
 
莱茵技职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过度的市场导向,而学徒制的经费,又大量仰赖企业自筹,使得企业在成本的考量下,不愿意提供超出该企业体所需要的名额。因为企业提供的学徒与实习名额,少于应征者,使得许多年轻人,无法如愿进入双轨制的两大技职教育体系。这显然违背社会市场经济所标榜的宗旨;「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
 
为了弥补双轨制名额不足的问题,德国政府设计了许多种不发给证照的职前训练课程(prevocational programs,属于transitional system),它们的修业时间,介于半年到两年不等,绝大多数以课程培训为主,少数含企业内的实习。以2012年为例,申请就读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中,约有50%进入学徒制的教育体系,22%进入以学校课程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27%进入短期职前训练。[2] 虽然职前训练课程欠缺德国双轨制的竞争优势,但是仍旧对降低青年失业率有很大的贡献。
 
这个体系,可以被看成是为弱势学生设计的技职体系,她的学生有很高比例,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成绩较差,或没拿到初级中学文凭的人,其中不乏东欧和土耳其移民的后代。在职前训练体系结束后,有一部份人成功地转进到前两种正规的职业教育体系去就读,一部分的人是在届满法定工作年龄后直接去找工作──其中不乏屈就不需要专业职能的低级(而且低薪)工作。
 
如何让企业愿意接受更多学徒和实习名额,以打破双轨制正式技职教育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是德国各界普遍关心的。很多被提出来的方案都是利弊参半,没把握一定会比现况好,因此并没有被执行。
 
另一方面,有些批评者认为莱茵制度牵涉太多相关人士,各种沟通与妥协过程太冗长,以致法令、规范的拟定与修改旷日费时,跟不上全球竞争的变化速度。比如互联网经济,由于变化太快,德国经济无法适应,在德国的发展就远远不如中美两国。
 
年轻时所学的职业技能,如果没有适当的更新渠道,很容易因为过时,而造成中高龄失业,而德国、瑞士和丹麦这三个「学徒制国家」,比其他发达国家国家严重。
 
 
结语
 
世界上所有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发展,是落实「人尽其才」的必要手段。然而在英国和中国的案例对比下,充分显示德国制度上设计的严谨和周全,这也印证了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现实世界里的市场机制,跟教科书的理想之间有着很大落差,充满各种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公平的竞争与交易,必须靠完整配套的制度设计和政府的有效介入,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优点,并节制其缺点。
 
不只人才养成的教育,需要仰赖能兼顾兴利与防弊的制度,任何经济活动或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完整的配套方案,和针对国情与现实而严整设计过的制度、规范与组织运作,来确保兴利与防弊。
 
放任式的市场机制,绝非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盲目地抄袭、模仿美国更非上策。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为贵,因此和德国的莱茵制度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中国必须要认真检讨既有制度设计上的各种矛盾、疏漏与弊端,审慎而睿智地取法适合中国的先进案例,才有机会继续产业升级,发展尖端产业,弥补过去完全市场化所造成的基础产业,例如芯片和机床等需要几十年沉下心来研究发展的基础产业,落后以及被美国卡脖子的困境。
 
 
来源:腾讯网

友情链接:
首页 | 理事会组成 | 协会文化 | 建机安全 | 名师专家 | 在线学习 | 政策法规 | 技能竞赛 | 教材资料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公益活动
 

主办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Copyright (C) 2007-2008 中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984号-1
网站维护: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廊坊部)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61号,邮编:065000 咨询电话:400-685-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