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专线:400-685-8581     加入收藏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建机安全 专家视点 在线学习 政策法规 技能竞赛 教材资料 教学设备 下载中心 公益培训 在线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宁金彪:传统产业要树立四个思维 在提升转型壮大中发展

      发布时间:2023/7/3 9:11:46     浏览:277

从事传统产业的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树立四个新的思维,以便应对目前形势、顺应未来趋势、抓住潜在机会、取得持续发展。

 

 

树立高质量发展思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所谓传统产业,相对于现代新兴产业而言,目前大多指劳动、资本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如纺织品服装加工、食品、日用品、传统手工业、钢铁、汽车及机电制造业等。对传统制造业需要统一以下五个认识:

 

 

一是传统产业都曾经是新兴产业,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且有的还可能跃升为新兴产业,继续辉煌;有的产业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依然长久永恒,属于永不落幕的产业,如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

 

 

二是只有夕阳产品、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或者说,传统产业未必就是夕阳产业。有些产业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而是太阳,必然持续发光发热,如服装业。

 

 

三是传统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趋于成熟,生产技术高度标准化,规模大、用工多、产值高,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着“基本盘”的托底作用,在就业和社会稳定中其地位不可替代。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超过80%,有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乃至支柱产业,如钢铁、建材和建筑业。

 

 

四是传统产业未必就占地多、消耗高、生产率低、污染严重,其实,随着技术进步,这些都可以逐步优化。

 

 

五是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可以为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积累动力和动能,或者说产业之间是一个链、网、群,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促进、紧密融合的有机整体。

 

 

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不断开发新的原材料;二是不断研发新装备;三是不断创新技术和工艺;四是开辟新能源,减少能源等各种资源消耗;五是减少各类污染排放;六是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七是持续优化产品功能、降低成本和增加实用性;八是始终追求对社会的综合贡献。也就是说,为追求、拥抱、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制造业必须在以上领域不断创新、突破、超越。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辉煌永续。

 

 

树立“专精特新”思维,响应国家战略,走好自己的路

 

 

传统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看最佳路径就是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因为这是我国经过几十年探索,在总结经验和接受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际上尤其是德国、日本等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情况提出的一条符合广大中小企业实际的战略道路。传统制造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有几十项具体指标,在实践中需要细致把握。

 

 

专业化,主要是指面向的市场、生产的产品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研发、人员、管理等都要专注、专心、专业、聚焦,不杂、不乱、不散、不片面扩充扩张。

 

 

精细化,是指在管理上要精益求精,精心、精细、精致,在供产销、人财物等各个环节都要精细地使用、调度、匹配好各类生产要素,使其能产生最佳效果,而不是粗放、粗制滥造、浪费严重。

 

 

特色化,是指在产品、工艺、技术、资源等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独门绝技,确实独一无二,确能独领风骚,这方面有的是天然资源、传承优势,更多的是凭借研发人员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创造的发明专利。

 

 

新颖化,是指企业要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组织体系、内部管理、文化理念等方面不断创新,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占比为3%以上,一些企业甚至达到6%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产业、传统产品,但只要采取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降低了能源、土地、人员等各类消耗,减少了各类污染物排放,以及提高了生产率、产量等,就都是国家大力鼓励的。例如,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水稻,虽然水稻成分未必有多大变化,但大大提高了产量,这难道不是人民的福祉吗?传统汽车使用新的能源后大大降低了排放、降低了成本、方便了使用者,难道不是国家要大力鼓励的吗?通过使用新设备、新技术,使得羊毛衫质量更优、产量更多、生产率更高、花色更美观、使用时间更长,难道不是消费者期盼的吗?

 

 

树立“三化”思维,武装自己,壮大实力

 

 

广大中小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走“专精特新”之路的进程中,其影响最大的是智能化(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由于这“三化”影响全面、巨大、深远,且互相作用,已经成为传统中小企业跃升的阶梯、腾飞的翅膀、突破的秘籍、弯道超车的桥梁。

 

 

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为主导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几乎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乃至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果传统制造业不拥抱智能化,不仅生产率会跟不上时代,且产品质量、精准度、生产数量、交易达成效率等均会大打折扣。对企业来说,智能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二是对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三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为此,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具备智能化思维,一定不要在智能化大潮中落伍,被时代淘汰。

 

 

以节能减排为主导的绿色化,是国家战略、国际共识,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从能源生产、使用、储能、节能、排放,到绿能、碳标准、碳资产开发、碳汇、碳认证、碳标签、碳交易等,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企业方方面面的庞大体系。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生产中要充分考虑,而且在纳入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交易体系的过程中,要求更高、更严、更细。为此,传统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千万不要认为绿色、“双碳”离自己很远,其实就在眼前,且其影响将非常巨大,千万不要忽视、轻视。

 

 

虽然近年来国际上有一股逆全球化潮流,诸如不允许一些技术或产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易、单方面加征关税、人为制造非贸易壁垒等,但这只能局部、一时起保护作用,长期、全面看必然弊大于利,因此其也难以从根本上动摇、遏制、颠覆人们对全球化的热爱、追求和投入,难以阻挡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红利和福祉。很多传统制造业,虽然从国内市场看接近饱和,但在国际市场仍具有较强优势和竞争力,确应继续发展。作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一定要注意国际大形势、国家大政策、未来大趋势,注意所合作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局势、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情况及变化,特别要注意其产品标准、法律法规、具体要求等关键领域的风向。

 

 

树立拥抱服务业思维,建立稳定可靠的“赋能”体系

 

 

传统制造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实现“三化”的过程中,是难以不与任何人合作而独自完成的。为此,传统中小企业务必要树立与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准确、科学合作的思维,着力建立能为自己导入资金、资本、技术、人才、政策、市场等各类资源的赋能体系,建立起能为自己的战略提升、治理优化、管理规范、能力增强等方面赋能的体系,找到能从始至终陪伴、帮助、成就自己的忠实伙伴。

 

 

研究表明,目前国际服务业增加值已占全球贸易增加值的50%以上,这说明很多服务是搭载在货物上进行国际贸易的,或者说很多国际贸易的内容是服务业。因此,传统制造业要积极构建自己紧密、长期、有效的外在服务体系,把“软系统”做扎实;要注重与生产性服务融合共生、共同发展;要努力将自己的一些特殊服务逐渐培育为新的业务板块,实现“产业+服务业”双轮驱动,不断开发、培育、壮大自己的新增长点。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


友情链接:
首页 | 理事会组成 | 协会文化 | 建机安全 | 名师专家 | 在线学习 | 政策法规 | 技能竞赛 | 教材资料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公益活动
 

主办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Copyright (C) 2007-2008 中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984号-1
网站维护: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廊坊部)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61号,邮编:065000 咨询电话:400-685-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