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观点转载来源于网络)
2020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成功申报了一项市级电教课题,开启了我开展课题研究之路。从申报课题开始,就很艰难。要发现教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仅要切合实际,还要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要具有研究价值。不仅如此,由于理论知识不足,撰写立项申请十分艰难,需要不停地查找文献,学习文献,并且产生自己的思考。所以,我的第一次申报,第二次申报,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三次,在专家老师们的指导下,在同事们的鼓励下,在自己的反复修改下,我申报的课题终于成功立项。开始做课题,也很艰难。拿我第一个课题来说。开题论证,手忙脚乱,发现竟然连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都是含含糊糊的,不够明确。整个开题,变成了进一步明确方向,指导正确的书面格式。明确过后,我们开始进行实践。怎样去实现这样的课堂呢?需要我们去进行教学设计,头脑风暴。每隔一两周,我们就要围绕这样的话题去想,去设计,去课堂实践。这一过程,不仅仅考验主持人的专业能力,还要考验主持人的管理能力。如何带领大家在反复的设想和实践中总结过规律性的结论,如何团结好每一个成员,并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每一项都是考验。最后的结题,让人焦虑。结题需要的材料有很多,过程性的材料,如我们的每一次研讨、每一次实践;理论性的材料,如我们撰写的案例、论文等;实践性的材料,如我们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只记得,结题的那一周,几乎是在电脑屏幕前度过的。但是做过一次后,我觉得我还要做,甚至推荐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因为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是内在的成长。首先,通过课题,我开始反思我们的课堂。当我带着课题的思维走进课堂时,真的会发现很多问题。还记得去年,我在教学时,发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时,发现这个单元按照常规的方法来教学效果不佳。我想,如果我换一种思路,用“项目化”的学习方法来重新设计这个单元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呢?这个想法促进了我和同事们成功申报的第二项课题。其次,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我们不停地学习。做课题,真的要去做,而且是带着一定的想法去做。想法来源于哪里呢?就在于不停地学习。做课题,促进了我不停地读理论。而这些枯燥的书籍,在未作课题时,我几乎没有任何耐心读下去。边读,边思考,内心有一种丰盈感油然而生。我觉得到,当一个小小的教师,也有大大的事业,似乎也可以成“一家之言”。第三,课题研究,让我有了更加长远的教育眼光。在理论学习中,在实践探索中,一次次的思考中,我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培养一个孩子要有未来的眼光。我开始关注孩子的整体成长,除了分数,还有他们的思维品质,实践能力,个性发展……我想这是课题研究给我带来的实质性的理念的转变。如果让我来总结,做课题就是不停地想,有了很多新的想法;然后,再去实践,通过实践让这些想法落地生根。从官方的话来说,课题研究,就是基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的系统探索和解决过程。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必要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系统探索的意识,这样我们的专业能力才能持续提高。所以,我建议每位老师都可以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它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不公之于众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教学生要学会探索并解决问题,我们自己是否应当先做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