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是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成果的重要呈现形式,也是教育教学经验推广的重要载体。一个高质量的典型案例不仅要展现真实、鲜明的教学问题,还要呈现出具有价值的解决路径、显著的实施效果和清晰的反思改进方向。下面是介绍课程典型案例撰写的标准结构及写作要点说明。
一、案例名称
应简洁明确,突出核心内容与教学创新点。例如:
“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科学自主提问教学实践”
“人工智能助力高职会计课程智慧课堂构建探索”
二、摘要
摘要是案例内容的浓缩,应简要说明案例背景、教学问题、解决思路、实施方式、主要成效与价值。语言简洁、信息密集,建议采用“问题—做法—成效”逻辑展开。
写作建议:
-
开头点明课程名称及背景
-
中段概述问题与解决策略
-
结尾总结实施效果及推广意义
三、解决的问题
本部分旨在明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或困境。问题要真实具体、具有代表性与普遍性,避免空泛表述。
常见问题类型:
-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
知识与能力脱节
-
课堂互动形式单一
-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不匹配
示例表述: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提问意识,课堂提问停留在低阶水平,限制了深度学习的发生。”
四、问题解决策略(思路、过程和做法等)
这一部分是案例的核心,要系统说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思路、具体操作流程、使用工具与资源、教师引导策略、学生参与方式等。
建议从以下角度展开:
-
教学设计思路(基于何种教学理论/理念)
-
实施路径(分阶段阐述实施环节)
-
技术或资源支持(如AI工具、数字平台等)
-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
五、实施效果
需用数据或事实展现案例实施的实际成效。可从学生变化、课堂表现、学习成果、教师反响、第三方评价等多个维度呈现。
建议内容:
-
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
课后反馈、测评成绩对比等
-
教学观察记录或家长意见摘要
如有条件,可用图表、量化数据、典型言语等丰富呈现效果。
六、创新与示范
重点总结案例的独特价值与推广意义,说明其在理念、方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可复制性与应用前景。
参考角度:
-
教学设计创新
-
跨学科整合
-
技术融合创新
-
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七、反思与改进
最后一部分要体现“行动—思考—再行动”的闭环教学思维。重点反思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不足或局限,并提出下一步优化的方向。
常见问题:
-
教师对新工具运用不熟练
-
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
学生层次差异大,策略适应性不强
写作建议:
可结合教师自身思考、学生反馈、同行建议提出改进策略,体现“实践中不断提升”的专业成长意识。
篮球,赛场亦课堂:高校篮球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摘要:本案例基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以“赛场即课堂,运动育人格”为理念,聚焦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精神、体育道德、国家荣誉感等育人元素有机融入篮球课程中。课程结合大学生身体与心理成长特点,采用“知识+技能+思政”融合设计,构建“理论+实操+反思+竞赛”一体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在比赛合作中体悟责任、坚持、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如情境模拟、历史事件导入、微课平台任务驱动、视频解析等),构建出体育育人、润物无声的思政教学场景,实现“技教”与“德育”双重目标。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思想认识、学习兴趣、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明显提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篮球课程思政教学范式。
一、解决的问题
1. 思政教育“虚化”与体育教学“两张皮”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中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脱节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将思政内容作为“点缀式”补充,缺乏系统性设计与渗透路径,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感知课程中的价值引导与精神传递。同时,体育课堂往往过度关注技能训练,忽略了体育作为育人主渠道之一的政治功能与文化承载功能,造成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形式化严重,育人实效性不强。
2. 大学生参与度不足与思维惰性问题
部分学生对篮球课程兴趣不高,将其视为“锻炼身体”的简单课程,对课程内容缺乏内在驱动和参与热情。在课堂表现中常见“消极应付”“应试导向”等现象,甚至出现迟到早退、不主动参与等行为,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在体育课中存在较强的学习惰性与思维懒惰。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课堂效果,也制约了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
3. 课程体系重技能轻育人
传统篮球教学大多以体能提升、技术动作、比赛对抗为核心目标,忽视了课程所承载的育德育心功能。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对体育文化、规则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国家荣誉感等核心素养的系统引导,学生难以通过篮球课程真正理解体育的教育意义。这种“重技轻德”的偏向,使得课程在育人目标上显得单一,难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体育精神与青年责任意识融入篮球课堂之中,打破传统体育课程“只教球技”的狭隘模式,构建“篮球教学+体育精神+中华文化+社会责任”四维融合框架。注重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嵌入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学生体育素养与价值观的同步成长,推动体育课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构建“理论—实践—反思”三维闭环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认知、体验与内化三个阶段的持续联动。理论模块:在课前和课堂导入中融入体育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精选篮球名将人物故事(如姚明、易建联)以及中国篮球发展史、奥运会精神等内容,通过微课视频、故事讲述、数据图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体育背后的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实践模块:通过体能训练、小组战术对抗、全场比赛等形式开展技能教学,在教学语言与组织方式中融入“责任担当”“规则意识”“协作精神”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实际动作与互动中深刻体悟团队协作与个人定位的重要性。反思模块:设置“今日体悟”与“赛后复盘”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文字表达或口头总结,围绕“今天的表现给我什么启发”“我从队友那里学到了什么”“这堂课让我想到的社会问题”等主题进行自我对话,提升情感认知与行为内省能力。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如“学习通”“雨课堂”等)构建“任务链”式学习路径,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量化的任务,设置如“技术动作展示视频上传”“体育英雄微报告”“团队协作训练打卡”等任务点,使学生在参与中完成认知转化,提升学习参与度和思政渗透的“触达率”。以“故事化教学”强化学生情感认同,将历史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拼搏场景、2023年中国篮球职业联赛发展现状、国际篮球与国家形象建构等内容,引导学生从“小篮球”中看到“大时代”,在思政故事中汲取榜样力量,在价值观碰撞中强化身份认同,增强体育课程的现实关照与文化深度。通过课程前后对比问卷及访谈反馈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理解发生显著转变。课后调研显示,92%的学生认为课程增强了对体育精神与国家荣誉的认识,能够主动在课堂讨论中引用中国篮球发展、体育人物故事表达价值认同。85%的学生表示课程改变了对篮球课“只是锻炼身体”的刻板印象,认为其不仅提升了体能与技能,更让他们思考了团队合作、坚韧拼搏、规则意识等人生课题。同时,学生在“今日体悟”反思中呈现出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不少学生在课堂日志中写道:“我在今天的小组协作中体会到什么是‘为团队牺牲个人利益’”,或“教练提到姚明退役后投身公益让我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显示出课程对学生思想认知的正向引导已具备深度影响力。借助“任务驱动+合作对抗+情境导入”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更高的参与意愿与合作意识。原先在体育课中“边缘化”的学生被主动纳入小组训练任务中,通过角色分工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课堂参与率从原来的70%左右提升至92%以上,教学观察记录显示,学生在技能展示、战术演练、课堂互动等环节中投入度大幅提升,课堂氛围由“教师主导型”转向“师生协同型”。教师通过备课组集体研讨、思政元素提炼工作坊、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跨学科合作等形式,逐步打破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壁垒。教师在教学日志中记录:“在设计战术协作教学时,我特意引入‘团队协同’作为思政主题,课堂中学生反应热烈。” 这表明教师已初步形成将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整合的能力路径,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思政,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型升级。本课程跳出传统体育课“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单一框架,提出“以体育人、以体强心、以体育德”的三维育人理念,系统融入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榜样引领、青年使命等思政主题。通过篮球课程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体悟、可体验、可表达的教育过程,真正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的统一育人目标。构建“理论引导—实践体验—情境共鸣—反思内化”四步教学路径,形成“理论+实操+反思”三位一体的课堂结构闭环。借助线上平台任务管理系统、情境视频导入、学生体悟日志等手段,在课堂中融入微型议题、思政对话、团队协作、榜样故事等多元化元素,实现从“运动技术”到“思想引领”的系统迁移,让思政教育“看得见、听得到、做得出”。本课程已在3个班级开展试点教学,累计覆盖学生约120人,并在校内教学观摩活动中进行展示,获得良好反响。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优秀团队”,案例入选校“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库”,相关成果还计划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课程模式具备可操作性强、教学资源齐备、评价机制完善等优势,适合在其他体育项目教学(如排球、足球、羽毛球等)中进行横向复制推广。虽然课程实现了教学与育人的融合目标,但在“学生差异化认知”“课堂参与持续性”方面仍需优化。下一步,将引入更精细化的分层教学方案,探索“体育+心理+思政”的跨领域协同机制,提升课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同时加强课程评价维度,开发思政成效测评量表,进一步完善课程反馈与调适机制。
转载来源:论文辅助 微信公众号
|